发布时间:2024-02-13 来源:网络
是最复杂的机器人,也是人类最渴望能够早日制造出来的机器朋友。然而要制造出一台智能机器人并不容易,仅仅是让机器
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
1939年 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不过离真正干家务活还差得远。但它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更加具体。
1942年 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1948年 诺伯特·维纳出版《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阐述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率先提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工厂。
1954年 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对智能机器的看法:智能机器“能够创建周围环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问题,能够从抽象模型中寻找解决方法”。这个定义影响到以后30年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方向。
1956年 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并注册了专利。这种机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1959年 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随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Unimation公司。由于英格伯格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宣传,他也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
1962年 美国AMF公司生产出“VERSTRAN”(意思是万能搬运),与Unimation公司生产的Unimate一样成为真正商业化的工业机器人,并出口到世界各国,掀起了全世界对机器人和机器人研究的热潮。
1962年-1963年传感器的应用提高了机器人的可操作性。人们试着在机器人上安装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包括1961年恩斯特采用的触觉传感器,托莫维奇和博尼1962年在世界上最早的“灵巧手”上用到了压力传感器,而麦卡锡1963年则开始在机器人中加入视觉传感系统,并在1964年,帮助MIT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有视觉传感器,能识别并定位积木的机器人系统。
1965年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制出Beast机器人。Beast已经能通过声呐系统、光电管等装置,根据环境校正自己的位置。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陆续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美国兴起研究第二代带传感器、“有感觉”的机器人,并向人工智能进发。
1968年 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们研发成功的机器人Shakey。它带有视觉传感器,能根据人的指令发现并抓取积木,不过控制它的计算机有一个房间那么大。Shakey可以算是世界第一台智能机器人,拉开了第三代机器人研发的序幕。
1969年 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实验室研发出第一台以双脚走路的机器人。加藤一郎长期致力于研究仿人机器人,被誉为“仿人机器人之父”。日本专家一向以研发仿人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的技术见长,后来更进一步,催生出本田公司的ASIMO和索尼公司的QRIO。
1973年 世界上第一次机器人和小型计算机携手合作,就诞生了美国CincinnatiMilacron公司的机器人T3。
1978年 美国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这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完全成熟。PUMA至今仍然工作在工厂第一线年 英格伯格再推机器人Helpmate,这种机器人能在医院里为病人送饭、送药、送邮件。同年,他还预言:“我要让机器人擦地板,做饭,出去帮我洗车,检查安全”。
1990年 中国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论机器人》一文中预言: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纳米机器人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方式。
ms)套件,让机器人制造变得跟搭积木一样,相对简单又能任意拼装,使机器人开始走入个人世界。1999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犬型机器人爱宝(
BO),当即销售一空,从此娱乐机器人成为机器人迈进普通家庭的途径之一。2002年 美国iRobot公司推出了吸尘器机188金宝搏器人Roomba,它能避开障碍,自动设计行进路线,还能在电量不足时,自动驶向充电座。Roomba是目前世界上销量最大、最商业化的家用机器人。
2006年 6月,微软公司推出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机器人模块化、平台统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尔·盖茨预言,家用机器人很快将席卷全球。
本帖最后由 zhang0605lei 于 2016-1-28 10:45 编辑
伦理学(roboethics)课程。Nourbakhsh这种以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
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此书则是他思考和洞见的结晶。当我在2013年读到了这本书时,就被他独特
产业基地,吸引相关技术、人才、企业落户。 尤其是******在最近一次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希望,不仅
能识别我指定的瓶子,并把它从A位置移动到B位置,关键是如何识别呢,不是很清楚,求大神指点!在此感激不尽!
各位论坛前辈你们好,我是一名在校的即将升入大二学生,专业课暂时只学了c,电路分析基础和工程制图。我跟另外4个同学正在参加学校的
各位论坛前辈你们好,我是一名在校的即将升入大二学生,专业课暂时只学了c,电路分析基础和工程制图。我跟另外4个同学正在参加学校的
技术不再是未来的幻想,它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在这一领域,我们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比如无人机,现在由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 FAA)来管理,但很多人认为,这完全越权了;比如
自己的青春;只有在发现光明后,我们才前途无量。为了前途无量,我们需要在黑夜中探索很长一段时间。
这个小组是个平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把自己的资料发布在这里。比如说你工作是做哪方面,擅长哪些技术,精通哪些软件应用,哪些东西是可以为
世界末日另一个可怕的故事。这是关于您下一设计硬件预算和规划面临威胁的问题。虽然您无法阻碍技术变革,但是您可以预测其影响。
总体任务进度的中央处理器发出位置变化请求时开始的。导航系统通过制定行程计划或轨迹以开始执行位置变化请求。行程计划需考虑可用路径、已知障碍位置、
自杀的原因是忍受不了繁重又无限重复的清洁工作,而选择了***。***之后是这个样子滴是不是渣都木有了`
旨在将家庭成员从家居的繁琐家务中解放出来,给家庭成员提供帮助、娱乐等。
,工厂实现了高度自动化无人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库卡公司本身就是德国“工业4.0”的成功案例。工业
光明前景不久前,工信部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简称路线图),将
,搜索不到。IP地址已经改过,就是链接不上!hardware setup可以搜索到
在展会上可谓是吸睛神器,小伙伴们纷纷前来围观,这不,国际友人都不禁为我们昊威书法
不都是程序所控制的?所有的信号通过传感器集中到终端通过程序统一处理???
机械手之间有防护墙隔开,操作者可通过观察窗或闭路电视对从机械手操作机进行有效的监视,主从机械手系统的出现为
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这一方面与全球自动化生产需求的不断释放,以及人口红利的日渐式微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更是得益于各种智能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完善。
状况。全书共分为12章,由基础篇、控制结构篇和先进控制篇构成。基础篇着重介绍串联关节
,随着对产品加工精度要求的提高以及人力成本的逐渐提升,关键工艺生产环节逐步由工业
,亚马逊、谷歌、苹果、Uber、阿里巴巴、富士康等备受瞩目的公司,以及一些重量级的汽车厂商都在向无人驾驶领域进军。在
壮大,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许多车友,尤其是新人面对如此多的资料信息难免感到一片混乱,故工作室特意用本帖将目前本站所拥有的智能小车
的先进科技技术,前景无限。类似10年前数控技术的应用,今天基本普及为先进制造业的主流
是能够实现自动控制的、可重复编程的、多自由度的、运动自由度建成空间直角关系
换人”将成为一种趋势。在未来世界的工业,我们可以想像,在车间里,都没有人,完全都是由
的实时性快速性要求便能得到很好满足,现在该技术已经在多种领域得到有效的应用。本文是以SAMSUNG公司一款
席文姣,陈帝伊,马孝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712100)0引言如何设计智能灭火
可以为用户播放音乐、电影、语音188金宝搏识别聊天等,而且还会抓取网络新闻、发送微博、邮件、生成扫描二维码、文字提取等功能都已经可以实现。另外该
的2014年度十大款类型。比较感兴趣,不知道有没有大神了解比较全面的家用
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
》,蒋刚编著的。无论新手老手,相信都能用得上。 随着机械、电子、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快速
至关重要的几项关键传感器技术包括磁性位置传感器、存在传感器、手势传感器、力矩传感器、环境传感器和电源管理传感器。
等市场日逐繁荣。随着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智能化、自动化等技术的愈发成熟,
……但这些都属于很前沿的领域,研究门槛高,实际的商业用途不是很广,所以大多还停留在样品阶段,走进市场的很少。
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涉及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视觉
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它具有多学科融合和多技术集成的特点,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尖端技术,它的
已经开始接管人类的部分工作,例如快递、工厂作业、餐厅服务员甚至媒体编辑---纽约时报就聘请了一位
要应对的下一个挑战是最后一公里交付,以帮助减少市中心区繁忙街道的拥挤程度。与此同时
,能够胜任10KG的有效负载的自动化任务,工作半径可达1333mm,适用于大范围、大负载的作业任务,可应用于工厂自动化、汽车、3C
,能够胜任10KG的有效负载的自动化任务,工作半径可达1333mm,适用于大范围、大负载的作业任务,可应用于工厂自动化、汽车、3C、医疗、电力、科研、教育等多个行业、多场景的自动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