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23 来源:网络
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根据《“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山东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十三五”时期,我省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取得良好开局,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9亿千瓦,拖拉机247.9万台,台均动力17.8千瓦,比“十二五”末增长20%,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50.4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达到33万台,比“十二五”末增长23%,其中稻麦联合收割机19.1万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3.9万台,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达到9.9万台,比“十二五”末增长69%,自走高效化发展趋势明显。花生收获机达到5.2万台,比“十二五”末增长35.5%。高新科技和新兴业态农机具爆发增长,谷物烘干机达到3645台,比“十二五”末增长32.6%;农用航空器达到7566架,是“十二五”末的168倍。林牧渔加等各业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升。组织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创建,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86个、示范市5个,全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62个。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95%,比“十二五”末提高7.6个百分点。小麦、玉米两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9.6%和97.2%,花生、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9.1%和83.8%。农机作业服务由传统种植业向林果、畜牧养殖、水产养殖、设施种植、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拓展。
(三)农机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和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省财政投入资金3.4亿元,设立研发项目275个,建立健全农机产学研推用融合机制,围绕全程全面机械化亟需机械装备,组建了花生、棉花、大蒜、林果、马铃薯、大葱、设施种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多个农机装备与技术研发核心团队,精准发力,联合攻关,获国家专利827件,82%的研发成果得到转化应用,农机装备科研和供给水平显著提高,有效纾解了“无机可用、无好机用”困境。
(四)农机服务主体日益壮大。全省农机服务组织达到2.26万个,其中农机合作社9159个,比“十二五”末增长37.7%。规模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增速加快,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上的农机服务组织达到6847个,比“十二五”末增长58.1%,农机作业专业化水平和作业效率显著提高。
(五)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深入开展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变型拖拉机整治,严格执法监管,强化安全宣教,创建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市5个、示范县62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市7个、示范县97个、示范乡镇1070个、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示范单位877个。创新农机试验鉴定办法,强化农机化作业质量监管、安全性能评价、维修监管和质量投诉处理,加快农机报废更新步伐,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一)问题和挑战。“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机械化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1.发展水平不够协调,发展短板有待进一步补齐。主要表现为农机装备“三多三少”、农机应用“三高三低”。在农机装备上,传统常规、低端低效机械多,复式高效、现代高端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种植业机械多,林牧渔加业机械少。在农机应用上,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种植业机械化水平高,林牧渔加业机械化水平低;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高,丘陵山区机械化水平低;农业农村有些领域和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处于起步阶段,有的甚至还是空白。
2.配套设施不够健全,服务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机作业难、进地难、存放难等“有机难用”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配套设施条件不健全不完善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耕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影响了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率。田地不连片、细碎化,农田独户分散经营的现状,制约了农业机械效能发挥。一些地方机耕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不配套,耕地整理质量不高和农田建设机耕道路过窄,影响农业机械进地作业;有的地方落实农机库棚、烘干设施建设用地政策不到位。
3.技术路线不够统一,机艺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机、农艺技术路线、技术要点和生产指导意见不够统一,同一作物播种与收获关键生产环节不衔接,轮作作物上下茬生产环节不协调,不利于区域种植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另外,机械设计制造不能全面满足农艺多样性要求;品种选育、栽培模式的选定等农艺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机械适应性,农机作业质量和农产品产量品质保障不足。
4.支持政策不够匹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我省在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农机作业补贴、农机装备应用研究、农机场库棚建设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还不够完善。在信贷融资上,农机合作社等经营服务主体贷款手续繁琐、门槛高,资金不足成为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制约因素。
(二)形势和机遇。展望“十四五”,机械化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1.稳产保供为农业机械化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大幅提高粮食机械减损的能力,加快适应畜禽水产需求量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必须强化农机化短板弱项的有效补充,确保适时耕种、颗粒归仓以及保障农副产品高效供应,农机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稳产保供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使命。
2.政策支持为农业机械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家和省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在农机购置、老旧农机报废、农机工业发展、农机服务、农机作业和用地等方面,有了更加明确的支持意见,农机作业补贴、金融支持等配套政策也逐步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支持政策逐步向好。
3.规模经营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土地流转、生产托管等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发展,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对农机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现代化投资力度,农业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逐步形成规模,农村一二三产业逐步融合发展,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加快,农机装备和技术支撑不断强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未来五年,全省农业机械化将持续向好,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条件将更为有利。“十四五”时期,将是我省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向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和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创新发展思路,强化政策扶持,提升发展质量,全面营造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蓬勃发展环境,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的装备技术基础。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紧紧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加快“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发展、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两融两适”(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适应)为路径,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加速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和可靠保障。
1.坚持以人为本。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积极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激发农民和农业机械化从业者对农业机械化内在需求动力,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满足广大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
2.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攻关与推广机制创新、农机服务组织形式与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农业机械化管理制度与扶持政策创新,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农机研发能力、制造水平和推广应用效率效益。
3.坚持协调全面。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机械化质量和效益,逐步补齐丘陵山区、特色经济作物、林牧渔加等各业机械化发展短板,推动全省各区域、各产业、各品种、各生产环节机械化全面发展。
4.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绿色环保节能型动力装备和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老旧农机淘汰和畜禽粪污、秸秆残膜等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率,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5.坚持依法促进。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推动发展、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严格依法行政,维护良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推进全省农业机械化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亿千瓦左右,整建制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基本建成农业机械化强省和“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省。农机装备制造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农机装备结构更加优化,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农机装备短板弱项明显改善。农机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节能型农机装备普遍应用,支撑绿色农业发展。农机作业条件显著改善,稳产保供能力显著增强,林果、畜牧养殖、水产养殖、设施种植、农产品初加工各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1.平原区域。重点是巩固提高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质量和效益,扩大深松整地、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粮食烘干等机械化应用面积,提高花生、大豆等主要油料作物和辣椒、大蒜等特色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畜牧和水产养殖机械化,努力发展地方特色林果和设施种植机械化。
2.丘陵山区。重点是在巩固提高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提高花生、马铃薯、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大力开展宜机化改造,积极发展苹果、葡萄等林果机械化,努力提升沿海滩涂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
3.城郊区域。重点是发挥机械化优势,推动城郊区域粮食、蔬菜、果品、畜禽养殖等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设施种植、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突出绿、新、特、优农机装备,开展机械化生产观赏体验;运用数字信息、自动智能等手段,提升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4.沿黄区域。重点是巩固提高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力推进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设施种植机械化发展;发挥机械化优势,促进冬枣等特色林果产业健康发展;探索推进黄河流域藜麦、苜蓿、绿肥等特色生态作物机械化技术,提升沿黄区域农业生态保护能力和高质量发展水平。
(一)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按照全省农业生产发展布局、种养加规模、机械装备作业能力等,按照“四分”(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法梳理机械装备配套总量需求,根据我省现有农机装备的存量,通过增量优化科学调整农机装备结构布局,着力推动农机装备补短板、强弱项,确保“有机可用”“有好机用”。
(二)着力提升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巩固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针对粮食作物规模化生产,优化提升种子种苗处理、耕种收、植保、灌溉、烘干、秸秆利用等机械化作业能力;加速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主攻花生、大豆、马铃薯、葱姜蒜、大田蔬菜种收和棉花采收机械化,推广精量播种、减损高效收获、残膜回收等机械化技术。
(三)着力推进农业全面机械化。大力推进林果业、畜牧水产养殖业、设施种植和农产品初加工等各业机械化,明确发展重点,总结完善技术路线,加快示范推广,推进机艺融合,促使良种、良法、良田、良机配套,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全面发展。
(四)着力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培育农机合作社、合作社联社、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和农机大户等新型农机服务主体,着力发展农机订单作业、跨区作业和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创新农机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提升信息化服务和规范化建设水平,推进农机服务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全产业延伸,不断强化支持配套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一)农业机械化粮食减损提质保障行动。紧扣关键农时粮食生产需要,充分发挥农机抢种抢收主力军作用。突出精细管理,及早发布对接农机作业服务供需信息,针对性做好机具调度,确保不误农时。突出协调配合,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跨区作业气象预警、作业车辆顺畅通行、作业秩序维护等工作。加强作业质量标准制定、宣贯、培训和机具检修保养,组织开展重要农时田间技术指导,开展机播机收操作技能大赛、作业能手竞赛,增强农机服务主体减损意识和机手规范操作能力。开展联合收割机田间作业测评等活动,引导农户选用适宜机械,降低机收损失率和破损率。加强农机防灾救灾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机械化防灾救灾应急机制,增加应急抢种抢收装备储备和应急服务供给,确保灾害发生时适用农机装备供得上、拉得出、用得好。
(二)农机装备质量提升行动。紧盯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开展“四分”农机化发展目标任务研究,摸清农业机械短板弱项,研究制定农机短板技术装备需求目录,引导科研院所和农机企业等向农业机械补短板聚焦发力,着力解决农机领域“卡脖子”问题。强化农机科技创新研发,加强基础性研究,加速突破关键环节机具及动力、传动、液压电控等核心部件制造技术制约,协同攻克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电子信息瓶颈;加强应用性研究,完善研发推广、转化应用一体化机制,促进农机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加强自主性研究,鼓励农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农机装备试验鉴定能力,加快农机新产品鉴定,有序推进农机鉴定和认证采信规范发展,宣贯农业机械化作业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加强重点农机装备产品质量调查,完善投诉监管体系,促进农机装备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
(三)农业机械化示范创建引领行动。为保障粮食生产,提升农业各业机械化水平,继续深入开展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和全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活动,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省,力争创建全国设施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县10个、规模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县10个,评价认定全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40个以上。选树农业机械化服务样板,持续推出一批全程机械化、“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和“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典型,坚持质量效益并重,认真总结创建经验,优化创建标准,强化创建培训,选创过硬典型。加强农机农艺融合试点基地建设,开展农机装备和种养技术融合应用,总结形成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农机装备配套方案、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和生产体系,引领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
(四)农机技术推广推进行动。加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农机推广服务能力,完善推广体制机制,创新推广方式方法。增强林果、畜牧、水产养殖、设施种植、农产品初加工等新型产业机械技术支撑。聚焦粮食生产机收减损、丘陵山区小型农机和智能农机装备,大力推广复式多功能、精准高效、节能环保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畜禽粪污、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节水控水和残膜回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推行农业绿色机械化生产方式。探索研究作物品种、种植制度、生产规模、农田建设、装备技术等要素集成配套的区域性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支持农机企业、科研单位、农机合作社等广泛参与技术推广,创新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田间日”“地头展”等体验式、参与式推广活动,加强人员技术培训,推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
(五)农机智能化与信息化融合行动。依托现代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平台,加快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步伐。完善省级农业机械化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平台功能,实现农机作业、试验鉴定、安全监管、技术推广、运用指导、农机培训等服务,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推行“互联网+农机作业”,推进农用北斗终端产品在农机上的应用,在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机具上推广应用自动驾驶、远程监控、智能控制等信息化技术。扩大手机APP、二维码、物联网终端“三合一”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化试点范围。
(六)农机服务主体培育行动。积极组织农机合作社创建国家级、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积极建立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名录管理制度、信用和白名单制度等,加强动态监测,规范服务行为。积极推动农机服务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和“智能化+农机作业”“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等农机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支持引导农机服务主体通过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农业生产托管、数字化应用等多种形式,开展高效便捷的农机作业服务。积极推进农机维修与配件供应、农机技能培训等发展,不断壮大农业机械化产业群产业链。
(七)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强化基础条件改善,着力解决“有机难用”问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原则,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积极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为机械化作业创造便利条件,解决作业难问题;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政策,科学合理设计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把农机作业条件改善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要因素,完善机耕道等耕地建设标准,不断提高“宜机化”水平,解决进地难问题;推动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有关规定,有效解决农机场库棚、粮食烘干场地、农机维修场地等农业辅助设施用地,在基层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设施农业用地政策落实落地,解决存放难问题。
(八)农机安全监管能力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农机主管部门牵头,农机安全监管机构、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和行政审批机构分工负责的农机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制。会同应急管理部门组织新一轮“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推出一批全国和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市和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县比例达到60%以上。常态化组织农机事故应急演练,完善预防措施。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更新升级基层农机安全监管装备,推进农机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实施拖拉机“亮尾工程”。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宣传咨询日”和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提升安全宣传效果。加强农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岗位知识和技能培训,推进专业岗位持证上岗。突出抓好乡村农机安全监管力量建设,推进农机安全“网格化”管理。
(九)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培养行动。把“人才强机”作为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支持优势农机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工程创新基地、实践基地、实训基地。做好农机驾驶培训机构由“资格管理”向“监督管理”的转换,加强农机驾驶培训工作事中事后监管。充分发挥农机培训机构、生产企业、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壮大农机实用技能培训规模,提高农机技能培训质量。积极与相关部门配合,充分利用公费农科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工程师等政策,共同支持大专院校加大农业机械化专业人员的招生培养力度,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农业机械化人才。大力遴选和培养农机生产及使用一线“土专家”,建立农机实用人才专家库。加强农业机械化管理队伍建设,开展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能力培训和再教育,提升现代化管理和公益服务能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队伍。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把规划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发展协调推进机制作用,形成工作合力,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和社会各界关注,共同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推动,密切跟踪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突出补优补绿补新导向,突出农业初级产品供给,拓宽补贴机具范围,创新开展成套设备和农业设施补贴试点,保障农业生产各个领域需求。加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和农机作业补贴力度。有效利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业项目资金,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大农机装备创新研发和应用示范力度,鼓励实施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协同金融、保险、税务等部门落实农机融资贷款、农业政策性保险和税收优惠政策,构建覆盖全面、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扶持推进机制。
(三)强化公共服务。切实转变职能,贯彻“放管服”有关要求,优化农机鉴定推广、行政许可和跨区作业服务,加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农机安全监管、试验鉴定、技术推广、维修指导、教育培训、质量投诉监管等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完善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以“一次办好”为标准,大力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严格依法、高效、优质服务。
(四)强化督导宣传。完善农业机械化统计指标体系和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实到位。强化考核监督制度,探索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作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指标机制。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发挥好典型引领作用。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报道活动,讲好农业机械化故事,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