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3 来源:网络
2003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全国农机化发展虽然受到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但经过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继续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
农机装备总量保持了稳步增长据统计,2003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6.04亿千瓦,比上年增长4.39%;全国农机固定资产原值达到3361.59亿元,比上年增长4.92%;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494.06万台,增长3.32%,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97.26万台,比上年增长7.65%;小型拖拉机达到1396.8万台,比上年增长3.03%。拖拉机配套机具达到2292万部,比上年增长5.77%;联合收割机拥有量达到36.22万台,比上年增长16.05%;农用运输车达到1028.59万辆,比上年增长7.62%。
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大中型拖拉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小型拖拉机,大马力、高性能的农业机械成为农机销售市场的新热点;农机具配套比例得到了改善,小型拖拉机拥有量与配套农具比由上年的1∶1.48上升为1∶1.52;节本增效配套农机具增幅较大,秸秆粉碎还田机、精量半精量(包括免耕)播种机、化肥深施机、机引铺膜机分别增长7.68%、6.66%、6%和10.94%;畜牧业机械增长较快,达到317.23万台,比上年增长7.68%。其中牧草收割机达到5.06万台,比上年增长33.16%;牧草打捆机达到3800台,比上年增长了1.7倍。
农机作业水平稳中有升2003年全国完成机耕面积60943.64千公顷,比上年略有减少;机播面积40714.41千公顷,比上年略有减少;机收面积27360.9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77%。机械化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基本保持了稳定。特别是农机作业范围不断扩大,其他农机作业水平在逐步提高。机收大豆面积2163.7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9.11%;机械化青贮秸秆4522.94万吨,比上年增长18.14%;机收牧草1484.22万吨,比上年增长1.55%。
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2003年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3082万个,比上年增长3.87%,其中农机户3055万户,增长3.9%。在农机户中,有农机专业户360万户,增长9.21%。全国从事农机作业服务人员达到3686万人,增长3.71%。农机作业服务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扩大服务范围,从产中扩展到产前、产后,从种植业扩展到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并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一条龙”作业,推进了农业标准化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不仅促进了农业效益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强了优势农产品竞争力,而且还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全国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2269.68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农机户开展农机作业、修理等经营活动的总收入达到2013.45亿元,比上年增长6.94%;扣除成本与费用,农机户获得的利润为770亿元,比上年增长8.91%。开展农机服务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2003年,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下,全国各级农机管理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持续、稳定发展。
精心组织“三夏”和“三秋”机械化生产2003年“三夏”期间,正值全国防治非典疫情的关键时期,联合收割机跨区转移受阻,外出务工农民不能及时返乡,麦收机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三秋”期间,大部分地区又遭遇了严重的旱、涝灾害,致使腾茬整地和播种难度加大,秋冬种的进度普遍推迟。面对比较严峻的形势,全国各级农机管理部门沉着应对,克服困难,全力以赴,打赢了抗击非典保夏收、抗旱防涝抢秋种这两场硬仗,赢得了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农民群众的欢迎。一是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两手抓”的统一部署,切实做好“三夏”期间小麦跨区机收工作。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跨区机收,统一监测,严格消毒,加强调度,搞好服务,确保机车和人员安全、有序地开展小麦抢收作业。据统计,全国小麦主产区共组织了5000多个机收作业队,设立2700多个接待服务站,组织了150多万台收获机械投入“三夏”作业,共完成机收小麦面积1.6万千公顷,小麦机收比例超过72%。各麦收主战场没有发生一例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报告,夺取了农村非典防治和跨区机收的双胜利。二是精心组织,落实措施,缓解农机作业供需矛盾。各地农机管理部门早部署、早安排,提前做好了“三夏”、“三秋”农机作业市场摸底调查,发布作业市场需求信息,组织签订作业合同,开展技术培训,检修农机具和做好零配件的供应工作。同时还制定了“三夏”、“三秋”农机作业应急预案,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努力增加投入,合理调配农机资源,大力发展省内跨区作业,开展农机帮扶作业,大大缓解了麦收机械的供需矛盾。如河南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非典期间新增联合收割机2万台;江西省启动了“农机为农抗非典促增收”活动,专门安排100万元用于农机作业补助,对困难户免费作业;湖北省为跨区作业的机具开辟“绿色通道”,确保了省内外的联合收割机的顺利转移。三是千方百计加快农作物的收种进度。“三夏”期间,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合理调度农机作业机具,确保成熟一块,收获一块,帮助农民实现了“龙口夺粮”。“秋分”刚过,各地按照全国“三秋”机械化生产现场会精神,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农业机械投入秋冬种,抢收整地,排涝除渍,抢时播种,基本保证了秋冬种进度,为扭转粮食播种面积持续下滑,逐步恢复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加大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力度围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这两部法律的立法工作,全国农机系统积极支持,搞好配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3年6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列入了本届人大的立法计划,为正式启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审议程序打下了基础。《道路交通安全法》以法律授权的形式,明确了农机管理部门行使对拖拉机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能,稳定了农机安全监理体制。另外,农业部还对涉及农机化的相关规章、标准进行了修订,颁布实施了《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管理办法》;审定通过了农机化行业标准37项,报批32项。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机化,一些省、地(市)、县(市)都结合实际,颁发了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文件。如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农业的实施意见》等。各地还相继出台了一些农机化的管理规章和扶持政策,农机化政策法规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重点实施保护性耕作和秸秆综合利用两大工程2003年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农业科技年”。为了把“农业科技年”活动落到实处,各级农机管理部门重点抓了保护性耕作、秸秆机械化还田等七项重点工作和标志性活动,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了农机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的全面开展。一是继续组织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农业部增设了20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县,使保护性耕作示范县涵盖了北方13个省的58个县,示范面积达到了110千公顷。同时在河北省召开了全国保护性耕作现场会议,交流了工作经验,开展了技术培训,推动了保护性耕作项目的落实。二是加大了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作力度。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作是农业部2003年承诺为农民办的11件实事之一。为了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加大了组织工作力度,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并在山东召开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总结推广了秸秆机械化还田等8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出了“开发秸秆产业、发展秸秆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思路,推动了工作的开展。据统计,全国10个示范省市共完成秸秆综合利用面积9300千公顷,投入各类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设备204万台(套),重点区域内基本上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焚烧秸秆现象。三是加强了农机化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鉴定和验收。特别是在水稻种植和收获、保护性耕作、牧草种子收获与产后处理、高效施药、玉米收获等关键技术和机具研究开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通过鉴定的10项科技成果中,有6项成果居于国内领先水平,4项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较好地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的统一。部分技术成果已开始得到应用,综合经济效益开始显现,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机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各地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根据不同地区的区域特色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农机化发展重点,使农机化呈现出区域特色化,发展多样化,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如安徽省立足山区资源优势,以茶叶加工机械化为突破口,推动农机“上高山”,着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实现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农机化成为山区茶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内蒙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发展牧草收割、青贮机械,积极适应当地发展畜牧业的迫切需要;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甘蔗主产区,农机管理部门组织实施了240千公顷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每亩甘蔗地可增产原料蔗1吨,共为农民增收6600万元以上;江苏、湖北等省积极探索油菜播种、收获机械化的发展途径,及时召开油菜机械化生产现场会,推广新机具、新技术,深受农民欢迎;围绕大豆产业振兴计划,黑龙江省财政投入1800万元,组建了18个村级股份制农机作业公司,创新农机服务经营机制,推进了优质大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山东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六成,为全省农民增加收入9亿多元,秸秆经济成为山东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四川省加强了农村机电提灌和乡村机耕道路建设,改善了丘陵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188金宝搏app